MacaronLatte Blog

San Francisco Life Diary


諾貝爾獎 二次得主

Nobel Prize

Marie Curie

居里夫人(一九○三年物理獎,一九一一年化學獎)

居里夫人瑪麗亞生於當時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波蘭會議王國的華沙,即現在波蘭的首都。 一九○三年她和丈夫皮耶·居禮及亨利·貝克勒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他們研究貝克勒教授發現的游離輻射現象時做的非凡工作。 一九一一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發現了鐳和釙元素,提純鐳並研究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質及其化合物」。 她是贏得或共享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她也是首位授予諾貝爾獎的女性。

一八九五年,威廉·倫琴發現機制不明的X射線。一八九六年,亨利·貝克勒發現鹽放出的射線有類似於X射線的穿透力。 他證明這種輻射不像磷光那樣依賴外部能量輸入,而是自發發射的。受到這兩個重大發現的影響,居里夫人瑪麗亞決定朝這方向發展,她因此開始研究鈾射線, 作為學位論文的備選課題。
她運用皮耶的驗電器,她發現射線能讓樣品周圍的空氣導電,居禮夫人系統性的研究包括兩種鈾礦:瀝青鈾礦和銅鈾雲母。 她的驗電器測量結果表明,瀝青鈾礦的活性是純鈾的四倍、銅礦雲母的兩倍。她推斷,如果她先前關於鈾的數量及其活性的結果是對的, 那麼這兩種礦物質必定含有其他少量活性遠遠比鈾大的物質。她開始系統尋找其他具有輻射性的物質,到一八九八年,她發現釷也具備放射性。 一九一○年,居禮夫人成功分離出鐳,放射強度單位以居禮命名。

一八九八年七月,居里夫人和丈夫發表一篇聯合署名論文,宣布以「釙」(Polonium)命名所發現的元素,以紀念被瓜分的祖國波蘭。 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居禮夫婦將他們發現的第二個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拉丁文意為「射線」。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還創造出單詞「放射性」(radioactivity)。



Linus Pauling

萊納斯·鮑林(一九五四年化學獎,一九六二年和平獎)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是美國化學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鋒之一。 鮑林三十歲就已融合化學和量子力學,提出「價鍵理論」與「電負性」等創新概念; 二十年後,他對於蛋白質結構的研究,協助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一九五三年破解DNA的雙螺旋結構; 隔年一九五四年,鮑林則因有關化學鍵(Chemical Bond)的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六二年,鮑林再因為極力呼籲停止核試爆,宣揚反戰理念,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是史上唯一在兩個不同領域單獨獲獎的得主。




John Bardeen

約翰·巴丁(一九五六年物理獎,一九七二年物理獎)

約翰·巴丁美國物理學家和工程師,第一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獎的人。在一九五六年與威廉·肖克利和沃爾特·布拉頓因發明電晶體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電晶體徹底改變了電子工業,使從電話到電腦的幾乎所有現代電子設備的發展成為可能,並開創了資訊時代。
一九七二年,巴丁在超導方面的發展使他獲得他的第二個諾貝爾獎——被用於核磁共振光譜(NMR)、醫學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導量子電路。




Frederick Sanger

弗雷德里克·桑格(一九五八年化學獎,一九八○年化學獎)

弗雷德里克·桑格是英國生物化學家,以及第一位獲得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人。 他在一九五五年完整定出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並證明不同蛋白質各有明確而獨特的化學結構,因蛋白質定序法而於一九五八年首度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八○年他就因為發明巧妙又好用的 DNA 定序法而再次獲獎,一九七五年,桑格在 DNA 的複製過程中加入四種不同的雙去氧鹼基, 因為它們會分別與複製模板上的 A、T、G、C 結合而阻礙複製的 DNA 長鏈繼續增長,結果便會獲致許多長短不一的 DNA 片段。 再將這些 DNA 片段放在裝了特殊凝膠的板子上,施加電場,就會促使它們開始「電泳」, 因為短片段游得比長片段快,過一定時間後所有 DNA 片段就會區隔開來;遊得遠的就是越短的片段,代表的就是愈前面的 DNA 序列, 而我們可以根據它所帶的雙去氧鹼基類別,得知此片段最後的字母是 A、T、G、或 C,再將它們由遠而近依序排列,就可以得出完整的 DNA 序列。 後來的人類基因組計畫也是以此「桑格法」為基礎才得以展開。




Karl Barry Sharpless

夏普萊斯(二○○一年化學獎,二○二二年化學獎)

夏普里斯一九四一年出生於賓州費城,他是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校友,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與史丹福大學。 夏普萊斯二○○一年因「不對稱催化、氧化反應」(Catalytic Asymmetric Oxidation)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二○二二年化學獎是他的科研成果有助藥物研發,在連結化學(click chemistry)以及生物正交化學(Bioorthogonal chemistry)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