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性昏迷現象(Food Comas)是指在進食後感到昏昏欲睡或精神不集中的現象。上班族午餐飯後昏睡情形,下午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進食大量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之後。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進食過量會導致胃部和腸道過度擴張,增加了血液循環到腸道的需求,使得大量的血液流向腸道和胃部,導致腦部缺氧。
同時,食物消化和代謝過程中也會釋放出大量的荷爾蒙和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可以影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進一步加劇昏睡感。
此外,高糖分和高脂肪食物也會影響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進而影響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進一步導致昏睡感。因此,避免過度進食,選擇均衡的飲食,
可以減少食物性昏迷的發生。
另外攝取過多的蛋白質也可能會導致類似食物性昏迷的症狀,如昏睡的感覺、精神不集中等。
這是因為攝入過多的蛋白質需要胃腸道消化和吸收,過多的蛋白質可能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血液流向腸道,血液供應到腦部減少,進而導致昏睡感等症狀。
許多生理學研究顯示,餐後嗜睡與副交感神經被活化有關,攝取食物時,當胃部被撐大加上消化食物的需求產生,副交感神經即被迅速啟動,增加消化液分泌、
促進腸胃蠕動、內臟血管擴張提供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讓人體保有體力、情緒穩定、增進睡眠,而這個機轉和保持人體高警覺戰鬥力的交感神經恰好作用相反,
是掌控人體自律神經的兩大系統。
另外,蛋白質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吸收進入人體使用,但是其中一種人體必需胺基酸:色胺酸(Tryptophan),不會被飯後釋出的胰島素作用帶入肌肉細胞,
反進入腦部轉換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而引發餐後嗜睡的現象,因此,食入大量含有高色胺酸食物,
如:牛、羊、豬、鱈魚、鮭魚、黃豆、芝麻、香蕉等,較易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
再者,當胰島素及高鹽飲食刺激時,細胞膜上的鈉鉀通道過度活化產生低血鉀,也容易出現嗜睡、無力及疲倦感。
所以,不僅僅是食物的份量,連食物的種類都會誘發不同程度餐後昏睡感。
色胺酸(芳族胺基酸)不進入肌肉,導致更多的色胺酸,穿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一旦在腦脊液,在中縫核色胺酸通過正常酶途徑轉化為血清素。 所得的血清素是由松果體進一步代謝成褪黑素。
色胺酸的合成
如何改善餐後嗜睡症 ?
1.多攝取高纖、低升糖指數食物,如高纖蔬菜和全榖雜糧類食物(糙米、燕麥、玉米等),以減少血糖暴衝現象。
2.增加流質飲食,減少暴飲暴食,餐後多喝水,促進食物消化代謝,避免過度活化副交感神經作用。
3.規律運動,持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三十到四十分鐘,有助於加速新陳代謝。
4.降低高色胺酸食物攝取,以免產生過多的腦內血清素與褪黑激素。
5.人類的午休生理時鐘為下午一點左右,避免在此時大吃大喝或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
6.進行低鹽健康飲食,減少低血鉀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