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週期是由睡眠剛啟動的昏昏欲睡逐漸變沉,經由慢波期和快速動眼期(異相睡眠期),這幾個睡眠階段(共四個階段)之間的往復循環。 又稱為 短晝夜睡眠週期,睡夢週期 或 快速動眼—非快速動眼(REM-NREM)週期,以示區別於睡眠和覺醒間的晝夜交替。人類的睡眠週期約九十分鐘。 大多數人一週需獲得二十八到三十五個睡眠週期是最理想的。
睡眠周期分3個N,
N1(入睡期),即第一階段,是清醒和入睡之間的時段;
N2(淺睡期),即第二階段,開始睡眠,體溫會略有下降,並且呼吸和心律會變得規律;
N3(熟睡期與深睡期),即第三和第四階段,最深,最具恢復性的睡眠階段,你會呼吸緩慢、血壓下降、肌肉放鬆以及身體開始恢復活力。
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指出,65°F(18.3°C)是理想的睡眠溫度。
1. 放鬆整個臉部:閉上眼睛,慢慢深呼吸,接着從前額開始,慢慢往下放鬆眼睛、臉頰、嘴巴、下巴和舌頭的肌肉。
2. 放下肩膀和手臂:釋放緊繃的身體、頸部,感覺自己倒在椅子或是床上,從右手臂上方開始,慢慢放鬆肱二頭肌、前臂和雙手,另一邊也重複相同動作,保持緩慢而深的呼吸。
3. 深呼吸並放鬆胸部:此時連同手臂和肩膀也要同時放鬆。
4. 放鬆雙腿:從右大腿開始,將它完全下沉貼合椅子或床,接着小腿、腳踝和腳也跟著下沉,左半邊也重複相同動作。
5. 清空自己的思緒:試著在腦海中保留能讓你放鬆的圖像,極光或星空。
6. 試着重複「我要睡眠」這句話十秒鐘:這能有助於分散注意力,讓你不去思考那些可能會讓你保持清醒的事情。
從作息中調整睡眠,範圍以不超過一個小時內為限。睡眠週期被打亂,不僅容易有失眠的問題產生,同時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找回原本的作息,既費力又勞神。
最有效率分散式間歇性的多階段睡眠法(Polyphasic Sleep),亦作「多相睡眠」或「達文西睡眠」。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單次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以達成減少總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 這種睡眠方式是由德意志帝國科學家J.S.西曼斯基在一九一八年研究動物的睡眠行為時發現,並發現人類亦有這種睡眠方式。
普通人睡眠法(Everyman):一般一天由四次睡眠組成。通常是三到四個小時的核心睡眠,然後全天小睡三次。
訓練睡眠時間(A):十一點到四點。
訓練睡眠時間(B):十點到兩點三十分(4 Hour 30 Min),六點四十分到七點(20 Min),兩點到兩點二十分(20 Min)。
訓練睡眠時間(C):十點三十分到三點(4 Hour 30 Min),六點四十分到七點(20 Min),兩點到兩點二十分(20 Min)。
訓練睡眠時間(D):十點三十分到四點三十分(6 Hour),兩點到兩點二十分(20 Min)。
訓練睡眠時間(E):十點四十分到兩點(3 Hour 20 Min),六點四十分到七點(20 Min),兩點到兩點二十分(20 Min)。
訓練睡眠時間(F):十點四十分到兩點(3 Hour 20 Min),九點四十分到十點(20 Min),五點到五點二十分(20 Min)。
訓練睡眠時間(G):十一點到兩點(3 Hour),七點到七點二十分(20 Min),一點二十分到一點四十分(20 Min),六點四十分到七點(20 Min)。
訓練睡眠時間(H):九點到一點三十分(4 Hour 30 Min),六點四十分到七點(20 Min),兩點到兩點二十分(20 Min)。
Minors與Waterhouse在一九八一年提出了「定錨睡眠」(Anchor Sleep)的概念。輪班工作者的人,無論日班夜班,只要每天的睡眠時間有四小時是固定的, 便能產生「定錨」效果,固定輪班工作者的生理節律。 他們的研究發現,如果每天都能固定四小時的睡眠時間,即便另外四小時的睡眠都分佈在不同時間點,把睡眠拆成「固定四小時」和「隨機四小時」。 這些「定錨睡眠」的受試對象,與那些每天八小時都固定在相同時間點的「一般睡眠」受試對象相比,內在生理節律並沒有差異,證實了定錨睡眠的效果。
Mollicone, Van Dongen 與Dinges等人(二○○七)則進一步比較定錨睡眠者與一般睡眠者的睡眠效率、總睡眠時數的差異。研究發現, 兩者的睡眠效率和總睡眠時數並無差異,反而是與整體的總躺床時數較有負相關—也就是說,隨著躺床時間的增加,睡眠的效率反而會跟著下降。
二十分鐘的小眠訓練是可以進入N3階段的。 靜坐、打坐、冥想(英文其實都是Meditation)
生理時鐘是會位移的(而且是往後位移),生理時鐘會以平均起來二十四小時又十五分鐘的頻率循環,陽光只是決定了何時是節律的起點。 從逆時針方向換班模式,從清早班換成中班,中班換夜班,夜班換清早班。
A) 上飛機就開始調時差
B) 區分正常睡眠(固定睡眠)與小睡(隨機睡眠)
C) 小睡時間(隨機睡眠)儘量與原正常睡眠時間(固定睡眠)重疊。
要「培養睡眠習慣」,代表睡眠的時段也是一種習慣,在因調時差而需要小睡時,其時段最好能與原來的睡眠時間重疊到,
不必完全重疊都可以,才有利藉此銜接到目的地的晝夜時差。
The Everyman schedule consists of one 3-hour block of sleep per night with three 20-minute naps spread throughout the day. Several variations have sprung up in which the length of the naps and nighttime sleep vary.
12:00 am to 3:00 am Sleep
3:00 am to 8:00 am Awake
8:00 am to 8:20 am Nap
8:20 am to 1:20 pm Awake
1:20 pm to 1:40 pm Nap
1:40 pm to 6:40 pm Awake
6:40 pm to 7:00 pm Nap
7:00 pm to 12:00 am Awake
Tesla is an extreme schedule designed by Sharif Olorin in 2009 that combines parts of Uberman and Dymaxion. It consists of four equidistant 20 minute naps (one nap every 6 hours) and no cores, allowing for a total of merely 1 hour and 20 minutes of sleep a day.
While Tesla slept less than most people at night, he did not actually practice this sleep schedule. Olorin merely named it after Tesla. Here is what he had to say about the na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