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降雨形式的一種,是從雲中降落的結晶狀固體冰,常以雪花的形式存在。雪是由小的冰顆粒物構成,是一種顆粒材料,它的結構開放,因此顯得柔軟。因為氣溫和濕度不同,形成的雪花有多種的形狀和大小。
乾雪 - 天氣非常寒冷時,雪呈細粉狀,非常散落,稍有風就會被吹走,落在衣服上也不留濕痕。這種雪沒有黏性,因為它們全是由冰晶構成的,裡面沒有水,所以是「乾」的。
形成冰雹是在對流雲層中的積雨雲,而且只有發展旺盛的積雨雲才有可能降下冰雹。積雨雲和各種雲一樣是由上升氣流凝結而形成的。
冰雹大多發生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在赤道和兩極較少,在海洋上也較少。從局地條件看,冰雹分布是山區多、平原少。
於某些大氣條件下,雪晶(snow crystal)與過冷水滴(supercooled water droplet)會一同形成,過冷水滴直徑約10微米,在溫度低於冰點、甚至攝氏零下40度時仍呈液態。 當雪晶與過冷水滴接觸,過冷水滴會凝固於雪晶的表面,這個過程稱為撞凍(accretion)。當撞凍持續到看不出原本雪晶外形時即稱為霰。
霰與雪常前後或一同出現,它們的區別是:雪常發生在攝氏零下5度,結晶為六角形,重量較輕,較緩慢落下,顏色不透明; 在攝氏0度至零下5度,常是雪和霰混和;霰的形狀則多為球體或圓錐體,雖比雪重、掉落較快,但因含空氣,而呈半透明或混濁樣,掉到堅硬地面易碎。
霙又稱"雨夾雪" ,是雪和雨一同降下的現象。與液態的凍雨不同,以及與顆粒堅硬的冰珠不同,雨夾雪降下的顆粒柔軟,呈半透明。 由於雪花部份融化,仍可觀察到冰晶。常在下雨轉變為下雪的短暫期間發生(或反過來)。當大氣底層高於冰點、其上方低於冰點時,能讓落下的雪部份融化,形成雨夾雪。
霜是水蒸氣(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 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蒸氣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蒸氣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 而霜點(水蒸氣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霧凇,俗稱冰花,也稱樹掛或霧凍,是一種在天氣寒冷的地方出現的白色不透明晶體。在寒冷的北方,臨近地表水(河流,湖泊等)的地方,由於水從湖面蒸發直接凝華, 在空中形成水霧,而又因為寒冷的空氣,霧中的水粒子在樹枝上凝結、結霜並不斷積聚,樹枝披上了由小冰晶組成的白色不透明的外衣,產生了類似雪後的景觀,非常美麗,猶如梨花盛開。
霧淞非冰非雪,而是由於霧中無數零攝氏度以下而尚未凝華的水蒸氣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
凍雨是過冷雨滴落於地面或暴露物體上時,迅速凝結為冰的天氣現象。凍雨通常發生於地面溫度0℃以下的天氣情況,特別是在初春和初冬時節。
凍雨開始時是以雪的形式從高空雲層落下,在下降過程中遇到溫度高於結冰溫度的暖氣流層而完全融化為雨滴,而後在更低的高度上又遇到溫度低於攝氏零度的冷氣流層, 此時雨滴不再凝結,而是形成過冷雨滴。過冷雨滴一旦遇到低於攝氏零度的任何物體就會立刻凝結,形成細長條狀的冰棱,故稱之為凍雨。凍雨通常與冷暖氣流相遇有關。
凍雨可以在物體表面形成一層透明的冰覆蓋層,這種冰覆蓋層被稱作「雨凇」,又稱「冰掛」。掛於各種植物上的雨凇或冰掛形成了冬季獨特的景色。